从果核到艺术品,看平凡之物如何焕然新生

深秋的桃子熟透了,汁水顺着指尖流下来,甜得让人眯起眼。可吃完的核,你咋处理的?扔垃圾桶?别急,这玩意儿,藏着另一重命。

我认识一个老木匠,退休后闲不住,蹲在院里捡桃核,洗得干干净净,晾在窗台上,像一排排小石头。他不急着动手,先拿在手里摩挲,像跟老朋友打招呼。他说:“这核里头有故事,你听,它曾经托着一整个夏天的阳光。”

他用砂纸慢慢磨,一圈一圈,不是为了快,是为了慢。果核的棱角被温柔磨平,纹路却越来越清晰。那些天然的沟壑,像河床,像山脊,像谁不小心打翻的墨迹。有人觉得丑,他笑:“这叫天然的呼吸感。”

有一次,他给一个桃核打了孔,串上红绳,送给了隔壁爱画画的小姑娘。小姑娘拿去当吊坠,挂在书包上,天天晃。后来她画了一幅画,画的就是那颗桃核,底下写着:“它曾经是桃子的心,现在是我口袋里的小宇宙。”

你别说,这玩意儿真有点魔力。不是非得雕成佛像、做成挂件才算本事。有人把桃核泡在茶里,说是能添点清冽;有人拿它当书签,夹在诗集里,风一吹,沙沙响,像在读诗;还有人攒了一大把,拼成星座图,贴在卧室墙上,夜里开盏小灯,光影摇曳,恍惚间,真像看见了天上那些遥远的星。

我见过最动人的,是一个单亲妈妈,孩子病了,她每天晚上在灯下磨桃核。不为卖钱,就为让孩子安静下来。她说:“孩子喜欢听我磨东西的声音,像雨打屋檐,像心跳。”三个月后,孩子能下地走路了,她把那一串桃核手链戴在孩子手腕上,没名字,没标签,但孩子死活不肯摘。

桃核不值钱,可它从不抱怨。它不挑人,不问你有钱没钱、有闲没闲。你给它一点耐心,它就还你一份温度。它不说话,却比谁都懂沉默的分量。

现在我办公室抽屉里,也藏着几颗。不是为了炫耀,也不是拿来卖。偶尔手头紧了,拿出来摩挲两下,像在跟一个老朋友说:“嘿,今天也挺累的吧?”

生活里,总有些东西被我们随手丢掉,觉得没用。可你要是肯蹲下来,多看一眼,多摸一回,说不定,它就悄悄在你掌心,长出了一朵花。

相关文章

0

预订单

总计: ¥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