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意渐浓的时候,院子里那棵老桃树又开始掉果子。捡起一颗熟透的桃子,果肉甜软多汁,吃完后剩下的桃核,沟壑纵横,带着天然的纹理,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。在很多人眼里,这或许只是该扔进垃圾桶的果核,但在我手里,它们可是宝贝——每一颗都藏着变成艺术品的可能。
桃核雕刻这门手艺,说起来有些年头了。古人早就发现这小小的果核里藏着乾坤,明清时期更是盛行,匠人们在方寸之间雕梁画栋、人物故事,把东方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都刻了进去。现在想来,那会儿没有手机电脑,匠人们一坐就是一整天,手里的刻刀在桃核上慢慢游走,时光仿佛都跟着慢了下来。这种“慢”,恰恰是现在很多人心里缺失的东西。
我刚开始摆弄桃核的时候,纯属偶然。退休后闲着也是闲着,看到别人玩手串,自己也想试试。木料、玉石水太深,琢磨来琢磨去,还是觉得家门口的桃核最亲切。第一次上手,拿着刻刀的手直打颤,生怕一刀下去就把好好的桃核毁了。桃核这东西看着不起眼,质地却坚硬细腻,纹路还没规律,想要在上面“做文章”,得有十足的耐心。
选料就是第一道关。不是所有桃核都能用来雕刻,太嫩的核壁薄,刻几下就透了;太老的又容易开裂。得挑那些饱满厚实、纹理清晰的,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才好。挑回来的桃核不能马上用,得洗干净了阴干,让水分慢慢蒸发,这个过程短则几个月,长则一年,急不得。有时候看着一堆“候选”桃核,就像看着一群安静的孩子,等着它们慢慢“成熟”。
雕刻的过程,更像是一场与桃核的对话。先在纸上画好稿子,再用铅笔轻轻在桃核上打稿,然后才敢下刀。刻刀有平刀、圆刀、斜刀,各有各的用处。遇到细密的纹路,得屏住呼吸,手腕轻轻发力,一点一点地“啃”;遇到需要圆润过渡的地方,又得换圆刀慢慢“蹭”。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天然的沟壑,有时候不用刻意雕琢,顺着它的走势稍加修饰,反而能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,这大概就是所谓的“天人合一”吧。
有人问我,现在机器雕刻那么快,为什么还要手工一点点刻?我总是笑着说,机器雕出来的东西,线条是死的,而手作的温度,是机器给不了的。每一刀下去的轻重、角度,甚至雕刻时的呼吸,都会让作品带上独一无二的印记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,我刻出来的每一颗桃核,也都是独一无二的。有时候刻累了,把桃核凑到鼻尖闻闻,还能隐约闻到淡淡的桃香,那是时光和自然留下的味道。
刻好的作品,还要经过打磨、抛光、上油。看着一颗普通的桃核,在手里慢慢褪去粗糙,变得油亮光滑,上面的图案也渐渐清晰起来——可能是一朵含苞的梅花,可能是一只蜷曲的小猫,也可能是一句简单的吉祥话。那种成就感,是什么都换不来的。
现在我的小工作室里,摆满了各种桃核作品,有手串、吊坠,也有摆件。常有年轻人来参观,他们大多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,看到这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打磨的小物件,总会露出惊讶的表情。有人说,这些桃核雕刻让他们想起了小时候奶奶慢慢摇着蒲扇讲故事的夏天,心里一下子就静下来了。
其实,桃核雕刻不只是一门手艺,更像是一种生活态度。它教会我们慢下来,去观察,去感受,去专注于当下的每一件小事。在这个什么都追求“快”的时代,能有这样一段“浪费”在桃核上的时光,看着一颗普通的果核在手里慢慢绽放出东方美学的韵味,本身就是一件很美好的事。
如果你也厌倦了屏幕里的光怪陆离,不妨找个周末,试着拿起一颗桃核,感受一下指尖的温度和时光的重量。或许你不会成为雕刻家,但那份专注与宁静,一定会让你有所收获。毕竟,生活的美好,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紧不慢的细节里。

